作为实体经济的“毛细血管”,中小微企业的发展关系到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和经济质量的提升。
而长期以来,融资难、融资贵是困扰中小微企业成长的关键问题。事实上,通过应用融资租赁功能,可以有效缓解小微企业融资“燃眉之急”。其具备的产融结合、期限灵活的特点,在服务小微企业方面具有天然优势,可有效弥补小微企业金融服务的短板。
机遇已至 小微企业渴求多样化融资
当前,我国共有7000多万户的小微企业,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但普遍意义上,我国广大小微企业融资渠道不畅、融资贵等问题依然突出,“求资若渴”的现象普遍存在。
近年来,在金融服务领域,国家主管部门高度重视中小企业融资问题,对小微企业加大扶持的政策也在持续加码。
日前,人民银行行长易纲在小微企业融资情况座谈会上也表示,人民银行等金融管理部门不断加大对小微企业金融服务的政策引导和支持力度,将积极会同有关部门,加快制定出台促进小微企业融资的相关政策措施。
融资租赁这一独特的金融工具,可在服务中小微企业中发挥出重要作用。
早在2016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加快融资租赁业发展的指导意见》中就明确指出,要加快发展中小微企业融资租赁服务,鼓励融资租赁公司发挥融资便利、期限灵活、财务优化等优势,提供适合中小微企业特点的产品和服务。
当下,加快融资租赁业支持小微企业融资恰逢其时。据中国租赁联盟统计,截至2017年底,我国融资租赁合同余额已达6万亿元,在新监管、新环境的大背景下,我国融资租赁业已站在了业务转型升级的历史新起点。寻找业务新的盈利点,走专业化深耕、差异化经营的发展道路已成为业内共识。
实际上,目前国内租赁公司的主要客户仍是针对大型工程设备企业,相较于飞机、船舶、车辆等传统大型设备的租赁业务,直接面向小微企业的租赁业务还有待进一步突破,可成为租赁公司下一阶段差异化竞争的发力点。
此外,据世界租赁年鉴统计,在欧美等经济发达国家,其融资租赁市场的渗透率平均水平在15%至30%之间。并且,在设备投资方面,金融租赁也已成为仅次于银行信贷的第二大中小企业融资方式。而当前,我国融资租赁市场渗透率仍不到10%,与欧美国家相比仍有差距。由此,在庞大的固定资产投资市场驱动下,我国租赁行业服务中小微企业仍具广阔潜力。
租赁介入 灵活破局小微融资之困
事实上,在实体经济对金融服务需求多样化的背景下,融资租赁具有产融结合的突出特点,相较于银行信贷等传统的融资方式,依托于灵活的租赁功能,可以拓宽中小企业和涉农企业的融资渠道,并带动新兴产业的发展。
融资租赁集融物和融资于一体,与银行等金融机构相比,对企业整体资信能力要求较灵活,而且租金支付灵活,有利于引进外资,规避利率和汇率风险,具有减少设备陈旧风险、优化资本结构等优势,能够有效对接中小企业的融资需求,拓宽其融资渠道,推动产业创新升级。
当前,租赁业内已有一些公司加快了中小微租赁业务的探索,面向小微企业开展工业机床、车辆物流以及农业机械等多种中小类型设备的租赁服务,以此弥补小微企业的融资难题。如苏银金融租赁,其2017年小微企业业务发展步伐明显加快,小微企业业务余额占比已达73%,支持授信500万元以下客户达400多户。又如中关村科技租赁,其致力于为科技型中小企业提供金融服务和设备租赁解决方案,其服务的客户近90%为科技型中小企业。
此外,平安租赁也在2016年将小微金融业务板块作为发展的重要创新条线,以“小企业+小设备”的小微企业租赁模式展开业务,针对小微企业短、频、快的资金需求特征,通过集约化获客、标准化产品、模型化风控、制式化流程,将融资租赁渗透到一台设备从产出、运行到淘汰的生命周期,覆盖一家小微企业从初创、成长到成熟的发展周期。
深耕市场 平衡业务与风控成本
破解小微企业融资之困局,将对转变我国经济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起到促进作用。实际上,中小微企业由于固定资产少、产品服务相对单一,相较于大型企业来说,其信用风险具有更多的不确定性和不稳定性。因此,面向中小微企业开展租赁业务,对于租赁公司自身的风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此外需要正视的是,当前我国融资租赁公司已超过9000家,但对大多数融资租赁公司而言,其自身的资金条件与银行系的金融租赁公司相比,不具备太多优势。在切入风险相对较高的小微租赁业务之时,需对内部风控和外部风险都有清晰的认知。
有租赁业内人士表示,做中小微企业租赁,需要融资租赁公司结合自身条件,加强对市场的判断,平衡好业务和风控的成本,从而选择适合自己的细分业务进行深耕。
如中关村科技租赁,其通过“创投租赁”的商业模式,通过“租赁利率优惠+低比例认股权”兼顾了目标客户和租赁公司两方的利益。一方面,中小企业可以在创业初期,用不到5%的认股权出让获得利率优惠;另一方面,租赁公司也可利用较高的投资收益,来化解中小企业的高风险,以此来解决风险和收益之间的矛盾,同时增强了客户黏性,提升产品的竞争力。
此外,还有业内人士表示,防范中小企业的信用风险,应该在租赁业务的全周期,对承租人、租赁设备和担保人等所有环节持续关注,加强预警管理,预防风险发生。
来源:金融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