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厦门网
厦门日报讯(记者 崔昊)近日,落户厦门自贸片区尚未“满月”的平强工程机械租赁有限公司拿下了“大单”——价值5000万元的工程机械设备融资租赁业务,这也是厦门自贸片区首批大型设备融资租赁业务。
融资租赁业是厦门自贸片区重点培育的产业之一。从飞机租赁到船舶租赁,又延伸至大型设备租赁,厦门自贸片区融资租赁业取得一个个突破,为片区经济发展注入新的动力。
挂牌两年来,厦门自贸片区充分发挥“保税+”政策功能优势,通过政策扶持、服务机制创新等措施,积极吸引融资租赁企业落户,打造区域性融资租赁集聚区。累计引进227家融资租赁企业、注册资本353亿元,融资租赁企业经营情况较好,实际开展业务并缴纳税收的企业有89家,2016年纳税2亿元。融资租赁取得长足发展,服务实体经济的功能进一步增强,融资租赁集聚区成效显现,正成为厦门自贸片区类金融业的一张亮眼名片。
租赁设备第一时间投入厦门建设
平强工程机械租赁有限公司,是由中国工程机械龙头徐工集团“麾下”的福建及东南亚地区经销商平强润德注册成立的。如今,这批机械设备刚刚办完融资租赁手续,就第一时间“投身”到厦门地标建筑“帝景苑”、厦门地铁建设等重点项目的建设中。公司负责人向记者透露,年内公司还计划将2亿元投入租赁市场,专营中国制造的工程机械租赁,服务福建及东南亚“海上丝绸之路”的基础工程建设
同样在今年4月,由建信(北京)投资基金管理有限责任公司联合厦门港务共同出资成立的厦门海信升融资租赁有限公司,开展14台码头吊机融资租赁,价值3.12亿元。片区内企业海翼租赁公司先后与国际某旋挖钻机知名品牌、国内某高空作业车知名品牌达成合作,对融资租赁金融产品与管理全流程进行优化。
工程机械租赁缘何颇受青睐?记者了解到,国际上,在工程机械产业利润中,制造仅占30%-40%,流通及售后服务领域占60%-70%,在流通及后续服务产生的利润中,超过60%是通过融资租赁的方式实现的。在我国,工程机械租赁行业起步较晚,厂家往往相对重视产品制造阶段的利润空间,却忽略了工程机械租赁方面的契机。
“融资租赁就像‘租房子’,承租方定期向租赁公司支付租金,获得使用权或所有权,以这种方式可以有效规避市场风险,大大减轻承租方的资金周转压力。”厦门自贸片区管委会相关负责人表示,瞄准这一商机,片区抢抓机遇,加大政策引领,做大做强融资租赁产业,取得全方位突破。
融资租赁业形成品牌效应
众所周知,厦门的融资租赁业最初从飞机开始,如今已发展成为全国第三大飞机融资租赁聚集区。截至今年一季度,片区累计完成40架、42亿美元的飞机租赁业务,成为中国南方第一个同时开展经营性和融资性租赁、本地和异地航空公司租赁、整机和发动机租赁为一体的区域。
厦门自贸片区管委会相关负责人表示:“融资租赁业是连接实体产业、金融业的桥梁,在助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方面起到了强有力的推动作用,已成为金融资本服务实体经济的有效渠道。”
今年4月初,厦门融资租赁业务范围成功从飞机拓展至船舶,片区内企业厦门金圆融资租赁有限公司与福建省马尾造船股份有限公司签署海工船售后回租合同,项目金额1亿元,成为厦门自贸片区首个船舶融资租赁项目。
今年来,厦门自贸片区多家融资租赁公司积极拓展船舶租赁业务。象屿集团成功收购了南通明德重工公司,并整合三家造船厂资源,全面进军石油化学品市场。象屿金象融资租赁也着力拓展境内外船舶融资租赁等业务需求,参与组织厦门航运生态链的构建。
制度创新引领产业发展
从无到有,得益于自贸试验区创新的氛围和政策的支持,融资租赁业在厦门自贸片区实现了爆发性增长。
厦门自贸片区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管委会高度重视融资租赁业发展,建立领导小组机制,成立“保姆式+专家化”的服务团队,协助租赁公司进行政府部门协调、商事登记、日常税务申报,提供政策咨询,再到业务开展的全流程“一条龙”服务。
同时,厦门自贸片区强化制度创新引领作用,采取优惠政策扶持与平台服务相结合的组合拳推进办法,出台实施厦门自贸片区租赁业发展办法、融资租赁外汇管理操作规程及飞机租赁的“一事一议”等优惠政策和招商办法。
截至目前,片区金融租赁企业与商业性融资租赁企业均已成规模发展。工银租赁、国银租赁、建信租赁、招银租赁、浦银租赁、昆仑租赁等央企金融租赁公司已在片区内设立项目子公司并开展业务;全国民营租赁企业龙头鑫桥租赁、南山租赁也相继落户,建发、金圆、国贸、海翼、象屿、港务等国有企业以及易联众、当代、七匹狼等知名民营企业也纷纷在区内设立融资租赁企业,厦门已经成为国内知名的融资租赁集聚区。
下一步,厦门自贸片区还将继续做大做强融资租赁业务,强化飞机租赁、船舶租赁、大型机械租赁等业态的集聚优势,打造成区域性融资租赁集聚区,服务实体经济持续发展,助推产业转型升级,促进生产性服务业向价值链高端延伸。